今日巨野

铁凝的真才实学从何而来?

作者:魏玉传 时间:2023-03-25

       编者按:魏主任这篇文章写的很质朴,很动情,表达了对铁凝主席一生坚守文学阵地,为人民多出好作品的推崇与敬重。现推荐给你,希望在思无界专栏编发.
     
前天晚上,收到菏泽文旅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福华先生发的一则短信:。
      感谢老领导的信任!令我惭愧的是:至今,未读过铁凝的作品。知道她是1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在《人民日报》看到一则新闻:铁凝主席率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为已去世的著名作家史铁生搞了个追思会——“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与铁生最后的聚会”,以此深情怀念史铁生。仅此一事,我对她的好感与印象足以铭记一生!魏玉传先生是菏泽知名作家,作品经常被人民日报山东分社等权威媒体编发推介。其文学底蕴深厚,作品多产且具有影响力与美誉度,是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和一些青年作家学习的榜样。

              铁凝的真才实学从何而来

——回忆编写《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有感

         魏玉传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著名女作家、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主席铁凝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唯一的女性副委员长,创造了我国文艺界和妇女界的奇迹,倍受关注,好评如潮,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铁凝同志之所以备受关注和热议,主要是因为她的学历是高中毕业。

  一位高中毕业的女作家,不仅连任中国作协和全国文联的“掌门人”,如今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不少人为之祝贺和赞叹,铁凝同志的真才实学从何而来?

  水有源,树有根。面对众多网民的“赞叹之问”,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想起铁凝同志青少年时代的精彩人生。 上世纪80年中期,承蒙邓颖超批示和题词、赵朴初题写书名,杨尚昆、陆定一亲自审阅修订书中的相关文稿,在中宣部、全国妇联、全国文联、中国文化部、中国作协和菏泽地委领导同志及相关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笔者历经5年艰辛编写的《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1990年3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发行,一度引起海内外关注,受到广泛好评。

1985年2月,邓颖超主席为《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题词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问世后,曾作为中国妇女出版社的一号重点图书,先后选送到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图书展览会和在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首届妇女读物交流展参展,倍受关注。不久,该书被全国妇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优秀妇女读物”。“五四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谢冰心得知该书出版后,十分高兴,她老人家不顾九旬高龄,欣然挥毫给笔者写信表示祝贺:

  魏玉传先生:

  欣闻《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问世,十分高兴,特此祝贺!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和翔实的女作家传记选集,它的编辑出版,定会推动我国的妇女文学事业的发展,斋肃并请撰安。

  谢冰心敬上

  一九九〇年九月十日

附冰心手迹

()

  在这部史无前例、历久弥新的《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里,除了编入五四文学运动以来100多位老一辈女作家、中年女作家提供的传记外,还收录了十几位青年女作家寄来的传记,铁凝同志便是其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最出色的一位文坛新秀。
      附后,考虑到《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出版已有33年之久,加之当时印数有限,如今,对这部书的内容,广大读者知之甚少。为了回答广大网民对铁凝同志的“赞叹之问”,作为该书主编,笔者深感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将铁凝同志的传记,从该书中摘录予以转载(),使其重放异彩,让更多的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今天,回忆编写《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重温铁凝同志当年的传记,回味她那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不难发现,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真才实学而大有作为。由此看出,新时代我党选才用才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不仅逐渐完善,日益成熟,而且更加注重真才实学和现实表现。

  附:

铁凝传记

  铁凝,1957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亲是画家、舞台美术家,母亲是独唱演员及声乐教师。

  在家庭的熏陶下,铁凝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艺术。9岁那年,正当她接受着良好启蒙教育的时候,她所在的小学停了课,家里的书、画、唱片被洗劫一空,爸爸妈妈被当作“牛鬼蛇神”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她和4岁的妹妹被送到亲戚家,她忍着心灵上的创伤,一边照顾着妹妹,一边帮亲戚家干活。在“破四旧”残存下的破纸堆里,她突然发现了高尔基的《在人间》,于是,她一边摇晃着小表妹的睡车,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那扔在床底下没有封面的孙犁的《村歌》,她拾起来看得入了迷。这些文学作品给了她启迪和力量,唤起了她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970年,铁凝被送到中学读书。当时,妈妈还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爸爸因病住了医院。既要上学学习,还要照顾幼小的妹妹和重病的爸爸,沉重的担子落在了13岁的女孩子身上。在那“读书无用”、“文学艺术工作危险”的年月,由于爸爸的引导和催促,铁凝经常利用劳动休息之余,背诵唐诗、散文和长篇小说中的精彩片断。她是芭蕾舞爱好者,身材苗条,腰肢柔韧,被保定地区艺术学校招生录取,但她毅然放弃了到艺术学校上学的机会。在爸爸的帮助和严格要求下,她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开始细心地观察生活,敏锐地捕捉形象,试图用文学的形式再现生活了。1973年,她写了篇作文《会飞的镰刀》,爸爸高兴地领着她拜徐光耀为师。当时,老作家徐光耀仍在无辜地遭受着政治迫害。他看了铁凝的几篇作文,吃惊地打量了一番这个16岁的中学生,连连说:“没想到,没想到,以后你来找我吧。”后来,《会飞的镰刀》发表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子中。

  1975年初,铁凝高中毕业时,正赶上部队文艺单位来招收女兵。根据她的自身条件,很可能被录取。有关部门为她送来一张表格。爸爸把女儿在舞蹈与文学方面的素质认真比较了一下,坚持要她走文学道路。按该地区当时的规定,她可以不插队,但爸爸还是果断地说:“不填表了!咱还是去插队吧,去当农民。”一时曾为绿军装而激动的铁凝来到博野县农村插队。

  为了熟悉农村,了解农民,铁凝毅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她和社员们一块风里来雨里去,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夜深人静,经常在如豆的灯光下,伏在小小的帆布箱上,追忆、整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三年多的农村生活,她写下了百余万字的日记札记,为她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生活基础。

  1977年后,铁凝旺盛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发表了《灶火的故事》《小路伸向果园》《罗薇来了》等小说。1979年调河北保定地区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及编辑工作。同年,加入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任作协保定分会理事,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夜路》。1982年,她的《哦,香雪》(《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并被翻译成英、德、日、世界语等文字出版。孙犁等新老作家给她来信,满腔热情地给予关怀和鼓励。83岁的冰心老人还特意在家约见了她,并亲笔在她的小笔记本上题道:“有工夫的时候,多看一些古典文学和外国小说(译本也好),这样眼界广些,词汇多些,于年轻的作者有便宜的地方。”她的小说《灶火的故事》(《文艺增刊》1980年第三期)被编入《当代女作家作品选》。)
       1983年,她创作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十月》第二期发表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光明日报》《文学报》《人民日报》《十月》《作者与争鸣》等报刊先后发表评论,对这一新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后被改编成《红衣少女》搬上银幕,荣获第五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九年来,铁凝先后发表短篇小说近70篇、中篇小说8部、散文十余篇,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198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铁凝小说集》1985年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农村题材小说集《哦,香雪》1986年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四季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2年,铁凝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青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7年10月,她光荣地出席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原载《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一书,1990年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   , 本文刊登时有删减)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地址:巨野县麒麟大道商务中心14楼1401室